VIDEO
耳 Ear
由上方將內耳與中耳頂部的骨板敲除,觀察內耳及中耳內的重要結構。影片所拍攝第一段為右耳,第二段為左耳。
內聽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與內耳internal ear (or inner ear):由於此處的骨頭非常厚,因此很容易在敲擊時傷到底下的構造與神經。
內耳的骨性迷路bony labyrinth被包在顳骨的岩部petrous part of temporal bone中,包括三部分-前方的耳蝸cochlea、中間的前庭vestibule及後方的三條骨性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由於這些管道非常微細,因此實驗時只能看到被敲開的小孔洞 (影片中未顯示)。
顏面神經facial nerve (CNV II) 與前庭耳蝸神經vestibulocochlear nerve (CNV III) 走在長約1公分的內聽道中。
前庭耳蝸神經又分為前庭神經 (負責平衡) 與耳蝸神經 (負責聽覺) 兩部分,分別連接至前庭器官vestibular apparatus與耳蝸,此神經於實驗時已經被破壞移除。
顏面神經進入內聽道後會往前彎一小段距離形成膝狀神經節geniculate ganglion,之後迅速往後轉並進入顏面神經管facial canal。膝狀神經節負責處理由鼓索神經chorda tympani所傳來舌頭前三分之二的味覺訊號。
膝狀神經節會往前發出大岩神經greater petrosal nerve,此神經內含副交感的節前神經纖維並進入翼管pterygoid canal,進一步將訊號帶到翼腭神經節pterygopalatine ganglion與頷下神經節submandibular ganglion,控制淚腺、下頷下腺及舌下腺的分泌。
鼓室tympanic cavity或中耳腔cavity of middle ear:
將中耳腔的屋頂鼓室蓋tegmen tympani敲開,即可觀察到聽小骨auditory ossicles。
其中砧骨incus位於三塊骨頭的中間,為了方便觀察鼓室的結構均已用鑷子夾出。
錘骨malleus位於最外側,上端有一個大而圓形的頭head和砧骨相接,用鑷子碰觸時會左右搖晃,而下方的錘骨柄handle則貼附在半透明直徑約1公分的鼓膜tympanic membrane上。
鐙骨stapes位於最內側,它的基部或稱為足板footplate附著於內耳與中耳交界的卵圓窗oval window。由於躲得最深,因此鐙骨最不容易觀察。
鼓索神經chorda tympani由鼓膜張肌上方、斜越過錘骨柄的內側,此神經來自於三叉神經第三支 (CN V3) 的舌神經lingual nerve,內含舌頭前三分之二的味覺訊號,於顳下窩infratemporal fossa離開舌神經自成一支,之後進入鼓室並和顏面神經的主幹會合 (請參照Head的Infratemporal Fossa影片 )。
鼓膜張肌tensor tympani連接於錘骨柄,往前附著於耳咽管壁pharyngotympanic tube及周邊骨頭上。此肌肉會反射性收縮往內拉緊鼓膜以減少其振動,在聲音突然增大時有保護內耳的功能。